4月17日,众泰煤焦化选煤厂,主任师边甫风一边查看电焊机,一边自言自语道。一个人围着设备转来绕去,工友们上前询问,只听见他一直就说这一句话。
在选煤厂,边甫风是个设备改造方面的“大拿”,在花钱上面也是出了名的“抠门”。
几日前,选煤厂设备待修区域放置的设备是车间内部无法再修复但还有使用价值的,均需要送到众和机电进行修复完成。
边甫风到设备待修区对设备进行修复价值评估时,发现了两台被判定“无法修复”的电焊机,重新买设备,需要花费几千元。
一想到“花钱”,边甫风心里不乐意了。只要找到症结,总能修好,边甫风想,于是他和两台电焊机较上了真。凭借多年经验,他判断这两台电焊机在更换配件后就能重新上岗。
想法是否能成功?还需要实践证明。为此,边甫风立即联合班组人员将电焊机放至加工区域,在电工的协助下,他们将另一台已经确认无法修复的电焊机上还能使用的配件进行了拆卸,并换到这两台电焊机上面,对设备重新调整线路、更换部分配件,一小时后,两台电焊机完成修复,并在试验多次后,均能正常运行,直接节省外修费用4000元。
“改造后冷凝管与接收瓶之间就像是加了层保护垫,大大降低了玻璃器皿的损耗率......”4月18日,化验员宋爱英一边利用边娟近期新改造的冷凝管开展相关实验,一边赞不绝口。
原来,化验员在进行水质实验分析时,蒸馏装置中冷凝管出口要浸没在接收瓶内的吸收溶液液面之下,才能确保吸收液充分吸收蒸馏样品中的待测含量。
但因冷凝管长度有限,且多为易碎的玻璃材质,在蒸馏及操作过程中频繁出现破损问题,需要大量采购材质,增加了实验成本。
降本要从点滴做起。看着眼前一排排玻璃器皿,边捐来到废品库,一一挑选可能用到的物品,在库房里独自琢磨。
在经过多次模拟后,边娟提出对冷凝管管道出口进行改造,在管径出口处安装约5厘米左右的硅胶管,杜绝玻璃器皿之间直接进行接触,减少破损。
新改造的冷凝管投用后不仅能保障实验过程中管口稳定浸没,避免因吸收不完全而影响数据的准确度,还能每年减少实验耗材成本5000余元,小小技改收获大大效益,一举两得。
今年以来,该公司本着“能修理绝不报废”原则,深挖设备潜能,通过完善奖励机制、丰富活动形式等举措,号召广大干部职工把修旧利废当作降本增效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常态化开展设备改造和加工,立足岗位做实做细修旧利废工作,让已“下岗”的备品备件、材料物资重新“上岗”,从细节上降成本,做到物尽其用。(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