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月2日,一阵狂风刮过,德国的风力发电量瞬间爆表。欧洲电力市场随即传来一个魔幻消息:发电厂不仅不要钱,还要倒贴钱给用户!
这一消息传来让我国网友瞬间破防,本来以为我国电费就够便宜的了,没想到德国竟然整出了个负电费,用的越多赚的越多,难道发达国家真是我等发展中国家想象不到的繁华吗?
其实德国看似天上掉电费的背后,藏着新能源转型的烦恼:电多时电厂愁卖,电少时捉襟见肘。既然新能源这么不稳定,德国为啥非得在新能源上面死磕呢?更稳妥的核电不香吗?
这次的负电价并不是常态,只不过持续了4小时就恢复了正常,但这对于整个世界能源市场来说也是够劲爆的消息。
原因无他,供大于求了而已!作为欧洲最大的电力市场,德国的风力发电量在年初远远超过了实际需求,对比储能成本,还不如将电价调整为负值来得更划算,两权相害取其轻,负电价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虽然负电价听起来像是发福利的好事,事件的背后其实是德国电力结构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
近年来德国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装机容量迅速扩张。2024年德国全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已经达到了62.7%,其中风力发电占总发电量的33%,光伏发电占14%。
这还远远没有达到德国人的预期,按照德国人的想法,最疯狂的一派想让自己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占到100%,让德国成为完全的绿色电力之国。
要知道,几年前风力和太阳能还只是德国能源结构中的小配角,今天它们已经成了德国能源舞台上的主角。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虽然绿色环保,但却十分不稳定,一旦遇到天气特别好风力强劲的时候,发的电太多,电网根本吃不下。
这种情况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了,2024年之前,欧洲多个国家都遭遇过类似的问题,德国在2024年一年的负电价时长达到了468小时,比上一年增加了60%。
就算是发电频繁过剩,德国依然没有放缓在新能源领域的扩张步伐,反而加速推进。2024年新增的光伏系统容量已然超出了原先的预期,全年达到了13.3吉瓦。
发电量的快速增长并没有通电网的承载能力相匹配,储能技术不足,也让多产生的电力难以有效储存,陷入了无处消纳的困境,发电企业被电价波动折腾得苦不堪言。
要说德国为啥这么拼,还得从俄乌冲突说起。德国虽然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但在能源上也非常依赖俄罗斯。
以前德国每年都得从俄罗斯进口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特别是俄罗斯的天然气几乎占据了德国天然气进口的半壁江山。
2022年爆发的俄乌冲突让德国突然意识到,依赖一个地缘政治上不稳定的国家提供能源,实在太危险了。
冲突爆发后,欧盟决定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德国自然也没办法独善其身,被欧盟这个庞然大物绑着一起加入了制裁俄罗斯的阵营,开始停止进口俄罗斯的煤炭和石油。
俄罗斯也不客气,直接切断了通过北溪天然气管道向德国输送的天然气,一刀就砍在德国的软肋上,让德国立马陷入了能源困境。
整个国家的能源价格蹭蹭往上涨,天然气价格飞升,电价也跟着水涨船高,为了应对能源危机,德国不得不想办法填补这个巨大的能源缺口。
于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了德国的救命稻草,风能、太阳能这些以前作为补充能源的发电方式,一下子被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德国一直以来在环保方面的承诺和目标,也促使它不得不加速能源转型,根据德国2024年的数据,62.7%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这一年德国还彻底关闭了境内最后三座核电站,核电产量首次降为零。
这一系列举措都是德国在拼命摆脱对化石能源和外部能源供应的依赖,极力推动能源独立。
但这种拼命搞新能源的策略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风能、太阳能虽然环保,但它们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稳定。没风的时候,风力发电机只能闲着;阴天或者晚上,太阳能板也成了摆设。
德国的储能技术又不是特别先进,发电多时利用储能技术将电力保存的做法,对德国电力企业来说成本过高,可能源一旦发电过剩,又必然导致了负电价这种奇葩现象。
当然负电价对于德国来说不算什么,相比依赖外部能源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德国更愿意承受新能源带来的短期波动。
民意这一关就过不去,德国老百姓对核电的恐惧可不是一天两天了,20世纪60年代,德国国内的反核运动就一浪接一浪,1986年切尔诺贝利之后,德国的反核呼声更加高涨。
几乎每个人都谈核色变,只要大家一听到核这个字,几乎所有人都会联想到核泄漏、核废料这些场景,恐核心理深植于德国民众的心里,即便后来政府几次三番想要修正核能政策,民意始终是一座翻不过去的大山。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再一次把德国人的反核情绪推向了高潮,当时德国总理默克尔一看形势不对,立马宣布要在2022年前关闭所有核电站。
德国也就成了全球发达国家头一个彻底放弃核电的,要知道当时核电可占了德国总发电量的差不多四分之一,在怕死这方面,德国人确实行!
德国又是世界知名的惯于精打细算,重启核电站要重新改造和维护,对发电企业来说成本可是相当高昂的。
德国的主要能源供应商莱茵集团和意昂集团都纷纷表态:重启核电站从经济上不可行。
莱茵集团的首席执行官直接放话:德国在重返核电这条路上已没了回头路。德国可是个资本主义国家,既然资本都不愿意挑头干这件事儿,政府想要凭借行政手段强行推进也根本不现实。
而且德国各个党派在核能问题上一直存在严重分歧,绿党就坚决反对重启核电,曾经推动延长核电站使用寿命的保守党,现在也因为民意压力,不敢公开大张旗鼓地推动核能重启。
再加上德国的执政联盟刚刚破裂,各党派之间因为财政预算等问题分歧巨大。在这种情况下,谁要是提议重启核电就是政治自杀,还可能会背负出尔反尔的骂名。
就算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妥善解决,法律和行政程序上的门槛也是相当之高,德国的官僚主义世界闻名,任何政策推行的速度都慢得像蜗牛。光是核电站要重新通过行政许可和安全核查就需要耗费数年时间。而就目前德国财政紧张的情况来看,重启核电站这种事真的成了天方夜谭了。
那德国到底该怎么办?一边是新能源的不稳定,另一边是核电的重启无望,让百姓一直受困于忽高忽低的电价吧!
为了改变困境,德国正在从各个方面加大储能技术的投入,负电价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电太多了用不掉,德国现在正大力发展大规模的电池存储和抽水蓄能。
利用这些技术将过剩的电力储存起来,等到电力短缺的时候再拿出来使用,通过工程修建一个大号充电宝,把多余的电存起来。
而且德国现在也在加强与其他欧洲国家的电网互联,德国并不是一座能源孤岛,它的电力网络和欧盟其他国家是连在一起的。德国在电力过剩的时候可以将多余的电力出口到法国、荷兰等邻国,当德国自己电力不足的时候,又能从这些国家进口电力,互相调剂余缺。
再有加大对氢能等未来能源技术的投入,德国现在正大力推进绿氢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想将过剩的可再生电力转化为氢气储存起来,未来在工业和交通领域使用。可以说德国虽然在能源转型的路上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他们没有停下脚步,反而越挫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