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市交通运输工作以深化交通领域改革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两个主题,履职尽责、攻坚克难,着力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推进民生项目落实落地,为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要想富,先修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饱含着群众对一条条通畅道路的期盼。
2024年,市交通运输局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紧盯工程质量和进度,以良好的工作作风、高效的工作质量,全力推进交通项目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市交通运输局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扎实推进濮聊高速(一期)工程。通过统筹安排征地拆迁,迅速掀起建设热潮,全年完成投资9.7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7亿元的139%,建设进度位居全省前列。同时,该局协调推进改路、改渠、改沟共计28公里,电力、通信、输油管线、供水管线公里,为项目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干线濮阳黄河大桥正式通车,不仅打通了豫鲁省际交通瓶颈,还进一步促进了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国道240范县黄河大桥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主体工程全部完工,为后续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该局还注重干线公路日常养护管理与养护工程的“双促进、双提升”,共完成路况提升项目11个共计65.4公里,养护工作成效在全省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高质量推进国省道农村地区平交路口隐患治理工作,提前完成272个平交路口和17个亡人路口的整改任务,为农村地区交通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2024年,我市农村公路完成年度投资3.37亿元,占投资目标的147%;实际完工里程203公里,占年度计划的135%,提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交通运输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营造一个安全、畅通的出行环境,市交通运输局将群众出行安全工作视为头等大事,通过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不断织密交通安全防护网,为群众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
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执法协作更加紧密。该局深化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从黄河流域到省内沿黄八市,再到豫北四市,通过构建精准高效的区域联合执法模式,形成强大的执法合力,有效打击了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了运输市场的经营秩序。常态化开展“打非治违”和包车客运专项整治行动,从严查处“黑车”、宰客等违法行为,向公安部门移交拉客“黄牛”线索,进一步净化了交通运输市场环境。
违法超限治理有力,市场秩序更加规范。针对违法超限运输这一顽疾,市交通运输局持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严厉打击“百吨王”、带车“黄牛”、暴力抗法等违法违规行为。通过立案查处违法经营企业、行政拘留带车“黄牛”、查处违法超限运输车辆和违法违规出租车等措施,有效遏制了违法超限运输的蔓延,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安全监督科学精准,隐患排查更加到位。为确保交通安全,市交通运输局抓紧抓实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制定详细的检查细则,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整治行动。通过市、县两级联动,累计检查企业数百家次,发现并整治了大量隐患。同时,全力做好防汛抢险、除雪保畅等工作,确保恶劣天气下道路畅通无阻。举办基层一线驾驶员、安全员培训班,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针对铁路沿线的安全环境治理问题,市交通运输局与铁路部门紧密合作,推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联勤联动,确保发现隐患及时治理,保障铁路沿线安全稳定。
2024年,市交通运输局以多办民生之事、多谋民生之福、多兴民生之举为目标,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提升百姓满意度和获得感。
道路运输转型升级,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市长途汽车站南北发车区合并运行及“一站多点”运行方案的实施,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开通87条定制公交线路,包括高铁快巴、学生公交、通勤公交等,设立12条特色公交线路,满足了不同乘客群体的多样化出行需求。出租汽车服务质量持续提升,投诉率降至全省最低。此外,3条定制客运班线的开通,以及包车办理业务的显著增长,标志着我市道路运输市场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
惠民政策高效落地,群众出行更加安心。市交通运输局强化城市客运与枢纽场站的接驳服务,在节假日期间出台免费乘坐公交惠民政策,确保群众安心舒心出行。2024年5月,在全省率先取消60岁以上老年人公交卡年审流程,实现老年人长期有效免费乘车,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同时,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等措施,进一步提升道路运输行业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绿色智慧引领发展,出行方式更加环保智能。在车辆更新方面,市交通运输局积极推广新能源出租车,并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作出积极贡献。联合市交警部门开展柴油货车入城管控,助力全市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濮阳综合加能站正式投入运营,为全市新能源汽车普及提供了有力支撑。“龙都行·一键出行”平台推广应用,群众从“挥手打车”变为“一键叫车”,出行更加方便。同时,交通运输业务管理系统在客货运输、汽车维修、驾培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行业管理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本报记者 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