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近年来,全球氢能产业加速发展,中国加氢站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张。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年,我国加氢站建设目标为至少1000座;到2035年,加氢站建设目标将突破5000座大关。
近年来,全球氢能产业加速发展,中国加氢站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022年我国加氢站行业市场规模达到49.4亿元,2017—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81.1%。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加氢站超过540座,占全球总量的40%以上。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年,我国加氢站建设目标为至少1000座;到2035年,加氢站建设目标将突破5000座大关。
从区域分布来看,加氢站建设呈现高度集中态势。广东省以68座加氢站位居全国第一,占比达16%;山东、河北、湖北、江苏等地分别建成34座、33座、29座、28座,五省加氢站数量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成为加氢站建设的核心区域,与当地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规模及政策支持力度密切相关。
上游:核心设备(氢气压缩机、储氢罐、加氢机)及制氢、储运环节。国内企业如国富氢能、兰石重装、美锦能源等积极布局,设备国产化率已提升至70%,但部分关键部件(如高端压缩机)仍依赖进口。
中游:加氢站建设与运营。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央企凭借资金与资源优势主导市场,截至2023年底,中国石化已建成投运128座加氢站,位居全球前列;民营企业如厚普股份、舜华新能源等积极参与,市场集中度较高。
下游:燃料电池汽车(中国一汽、丰田汽车等)及工业用氢场景(钢铁、化工等)。2023年中国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6%,保有量突破1.8万辆,成为加氢站需求的核心驱动力。
国内竞争:央企主导、民企补充。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在加氢站网络中占据优势,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国际对比:中国加氢站数量全球领先,但技术水平和设备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欧洲、北美等地区加速布局加氢站建设,国际合作与竞争态势凸显。
当前,加氢站主要服务于燃料电池汽车及工业用氢领域。燃料电池汽车用户以物流、公交等商用车为主,逐步向乘用车拓展;工业用户集中在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绿氢替代需求持续增长。随着氢能应用场景的拓展,加氢站消费群体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2025-2030年中国加氢站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分析
第二梯队:中国石油、厚普股份,参与建设/运营加氢站数量在20—50座之间;
在设备集成市场,国富氢能、液空厚普、舜华新能源、海德利森、上海氢枫占据前五名,市场份额合计超过90%。其中,国富氢能以28.4%的市占率位居第一。
加氢站区域竞争与氢能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密切相关。广东、山东、河北、湖北、江苏等地依托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政策,加氢站建设进度领先。例如,广东省通过“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政策,2023年新增加氢站21座,支撑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万辆。
内陆地区加氢站建设逐步提速。河南、四川、陕西等地利用工业副产氢资源,推进加氢站网络建设;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受土地成本限制,探索油氢合建站、制氢加氢一体化站等新模式。
全球氢能产业竞争格局初步形成。欧洲、北美、日韩等地区加速加氢站布局,国际氢能合作与竞争态势加剧。中国加氢站企业面临技术、设备、标准等方面的国际竞争,同时凭借性价比优势和产业链优势,逐步拓展国际市场。例如,厚普股份为欧洲加氢站提供设备解决方案,中国石化参与国际氢能项目合作。
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成为主流方向。基于可再生电力的水电解制氢技术快速发展,电解槽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针对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开发智能管理系统,优化功率分配与集群控制,成为提升绿氢制备效率的关键。
高压气态储运:70MPa高压气态氢储运技术占据主导地位,国内企业如科泰克、中材科技实现储氢瓶量产,性能达国际水平。
液氢与固态储运:低温液氢储运技术在长距离运输场景逐步实现商业化;固态储氢材料(如镁基材料)取得突破,成本较传统方式降低20%。
管道输氢:中国“西氢东送”项目规划建设400公里输氢管道,掺氢天然气管道试点推进,助力降低储运成本。
加氢站向气液并行方向发展,液氢加注技术逐步成熟。智能化、无人化运营成为加氢站建设新趋势,通过数智技术提升运营效率。
国家层面,“十四五”规划明确加氢站建设目标;《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氢能作为能源管理的顶层设计。地方层面,广东、上海等地对加氢站建设给予高额补贴(最高1000万元/站),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储氢容器检测标准、加氢站安全规范逐步统一,推动跨区域加氢站网络建设。例如,液氢加注、70MPa高压加注等标准进入修订阶段,助力行业规范化发展。
燃料电池汽车市场持续增长,2024年前11个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突破5000辆。预计到2030年,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突破10万辆,带动加氢站需求持续增长。
钢铁、化工等行业低碳转型加速,绿氢替代需求崛起。预计到2025年,工业用氢占比将提升至30%,推动加氢站向工业场景延伸。
加氢站将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覆盖交通、工业、发电、建筑等领域。例如,探索“加氢+光伏制氢”模式,实现绿氢直供;拓展氢能在数据中心备用电源等领域的应用。
设备国产化:氢气压缩机、储氢罐等关键设备国产化率提升,储氢瓶成本下降60%(从20万元降至8万元)。
模式创新:油氢合建站、制氢加氢一体化站等模式降低建设成本。中石化“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站单站建设成本降低20%。
从“重建设”向“重运营”转变,探索加氢站与氢能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模式。例如,加氢站与燃料电池汽车企业、绿氢供应商合作,提升运营效率。
随着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及市场需求释放,预计到2030年,中国加氢站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加氢站数量达到4500座。氢能产业产值将从2025年的1万亿元增至2035年的5万亿元,加氢站作为关键基础设施,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上游制氢、储运环节与中游加氢站、下游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形成完整的氢能供应链体系。例如,绿氢制备企业与加氢站企业合作,实现氢源稳定供应。
中国加氢站企业凭借技术、设备及产业链优势,拓展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通过参与国际氢能项目合作,提升全球影响力。
光伏制氢—加氢一体化站、氨—氢混合加注模式加速试点,推动氢能与其他清洁能源融合应用。
加氢站将向综合能源服务站转型,提供加氢、充电、换电、加气等综合服务,满足多元化能源需求。
随着国家及地方政策的完善,加氢站建设、运营、安全等标准将逐步统一,推动行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例如,储氢容器检测标准、加氢站安全规范的统一,将助力加氢站网络的高效运行。
2025年加氢站行业正处于政策红利与技术迭代叠加的关键期。短期需突破成本、标准及技术瓶颈,中长期将受益于氢能全产业链成熟,成为碳中和目标下的核心基建赛道。企业应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区域资源整合及商业模式创新,以适应行业发展趋势,把握市场机遇。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加速,加氢站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能源革命和可持续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如需获取完整版报告及定制化战略规划方案,请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国加氢站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3000+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