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是现代社会的“生命线”。从医院的呼吸机到家庭的冰箱,从工厂的流水线到城市的红绿灯,一旦断电,整个社会可能瞬间陷入瘫痪。然而,当中国人在享受全年无休的稳定供电时,美国的居民却屡屡遭遇寒潮断电、电价疯涨甚至企业破产的困境。这背后,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电力管理模式——中国的集中垄断与美国的自由市场。为什么中国选择让国企垄断电力行业?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因停电而陷入混乱的夜晚里。
2021年2月,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袭击美国得克萨斯州。气温骤降至零下20摄氏度,水管冻裂、暖气停摆,而更令人绝望的是电力系统崩溃。由于极端天气导致天然气管道冻结、风力涡轮机结冰,得州电网陷入瘫痪,超过400万户家庭断电。此时,私营电力公司却将电价推高到每度65元人民币的天价,比平时暴涨450倍。许多居民收到数千美元的电费账单,而布拉索斯电力合作社因无力承担巨额亏损,最终宣布破产。
这种灾难并非孤例。在加州,山火频发导致输电线路被切断,政府为防火要求强制停电,居民被迫在高温中煎熬;在纽约,老旧的电网设备常因暴雨引发短路,富人区可以自备发电机,穷人只能摸黑度日。美国的电力系统由170多家私营企业分割运营,各自为政的技术标准和分散的管理模式,使得跨区域支援成为奢望。自由市场的逐利性在这里暴露无遗——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愿投资更新设备;灾害发生时,又因体量有限难以快速修复。
反观中国,电力行业由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两大国企主导。这种“垄断”模式曾被西方诟病为“缺乏竞争活力”,但现实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2021年河南遭遇“千年一遇”暴雨,国家电网仅用一周时间恢复郑州90%以上供电;2022年川渝地区因极端高温限电,国企电厂不计成本保民生,居民用电始终未断。
垄断背后的核心逻辑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以特高压输电技术为例,这项全球独步的工程将电力损耗降低到1/16,让西部的风电、光伏跨越3000公里点亮东部沿海的万家灯火。若没有国企统一规划,私营企业绝不会冒险投入上千亿资金研发这种长周期、高风险的“超级工程”。再比如全国统一的电网标准,从青藏高原到海南岛,任何地方的电力设备都能无缝衔接,而美国的电网至今存在6个独立运营区,连电压频率都无法统一。
更重要的是,国企垄断确保了“民生优先”。中国居民电价全球倒数第二,每度约0.54元,商业用电反而更贵——这是用企业利润补贴普通家庭。疫情期间,国家电网主动减免电费886亿元,相当于每天让利2.4亿元。这种“亏本也要供电”的担当,在私营电力公司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有人质疑:垄断是否会导致效率低下?中国电力的发展轨迹给出了否定答案。截至2025年,中国建成全球最大的智能电网,99.98%的供电可靠率远超美国的99.87%。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国企用500万公里电缆串联起14亿人的用电需求,即便在最偏远的山村,电线杆也会跨过雪山峡谷抵达。
这种成就的背后,是国企承担了私营企业不愿背负的责任。铺设青藏高原电网时,工人需要背着设备徒步翻越海拔5000米的雪山;在云贵喀斯特地貌区,一座基塔的造价是平原的10倍。这些“不划算”的投资,私营企业避之不及,但国企必须完成——因为电力不只是生意,更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对比中美两国的电力危机应对,差异更为明显。2025年加州山火期间,私营电力公司为规避火灾责任,直接切断高危区域供电,导致数万人陷入黑暗;而在同年中国南方的冰灾中,国家电网连夜调集25省电力工人,用“人工除冰”的土办法抢修线路。美国《华尔街日报》曾感慨:“中国电网的应急能力像军队一样高效。”
更深层的差距在于战略眼光。中国电网早在2015年就实现全国100%通电,而美国至今有150万农村人口用不上稳定电力。当中国研发出柔性直流输电、虚拟电厂等下一代技术时,美国仍在为是否升级19世纪铺设的铜芯电缆争论不休。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让国企垄断电力?答案就藏在贵州深山苗寨第一次亮起的电灯里,藏在ICU病房从未间断的生命监护仪里,也藏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那一片璀璨的“雪花”里。当美国居民在寒风中颤抖着计算每度电的价格时,中国人早已习惯按下开关就有光的生活。
这种“习惯”背后,是一套不同于西方的治理哲学——它不相信自由市场能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坚持“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必须掌握在国家手中”。从特高压的钢铁长城到疫情期间的让利保供,中国电力垄断的本质,不是与民争利,而是为民兜底。就像一位电网工人说的:“我们的电线里流的不是电,是责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